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和文明价值!

2023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1这个内涵深远的论断表明,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不应仅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更应从文明的高度、世界的广度、历史的长度来看待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世界文明浩浩荡荡,现代化不仅是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和当代演绎。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在经历了漫长的艰苦跋涉后,终于走出一条既适合于中国国情,又顺应现代化历史潮流,还符合人类文明总体发展规律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最终在广袤的国土上实现现代化,成为世界现代化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更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2由此可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不仅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更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从根本来说是相互贯通、交互作用的。中国式现代化正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全面展现,而五大文明和谐统一亦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中国自身对文明延续与创新道路的探索,更是对世界文明前景和发展路径的开拓。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底蕴和内涵,改变了传统的世界文明格局、打破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迷思,拓展了现代化后进国家文明繁荣的路径,指引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深刻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文明价值,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构建世界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一、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底蕴和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一重世界意义和文明价值,在于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底蕴和内涵。近百年来,部分西方国家利用既得优势走在了现代化进程的前列,然而这种优势和进步往往建立在对后发国家的殖民、侵略和掠夺之上,并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道义短板和文明局限。中国共产党不靠战争、不靠侵略,带领中国人民在短短数十年间走完了西方国家数百年的发展历程,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跨越,更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世界实现现代化的经济总人口还不到10亿,而中国的总人口有14亿之多。可以说,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取得的成功,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真正奇迹。

这份发展奇迹不是飞来峰,而是建立在深厚的文明底蕴和历史根基之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依据和底蕴来源。中国式现代化在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了力量和养分,既有世界现代化的普遍特点,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是中华文明经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后的文明迭代和文明延续。

中国式现代化所展现的文明底蕴和深刻内涵具体体现为以下五点:一是突出的连续性,二是突出的创新性,三是突出的统一性,四是突出的包容性,五是突出的和平性。

(一)突出的连续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3

纵观世界历史,西方也曾出现过诸多辉煌的文明和帝国,比如古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等,然而,上述辉煌的文明在兴盛过后都相继一蹶不振、灰飞烟灭了。几千年来,只有中国在衰弱后,会不断崛起和复兴,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盛世。由此可知,中国今日之成就、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不是单纯的崛起,中国是复兴,中国的强大不是从无到有,而是从沉睡到觉醒的过程。许多学者认为,中国能在历史上不断地创造盛世、中国能在短期内改变世界现代化的既定格局,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存在、一个民族的存在,更是一个文明的存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丰硕成果背后,是数千年中华文明的觉醒和复兴。作为世界历史上唯一一个未曾断绝的古文明,中国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她的延续本质上来自中华文明的深厚积淀,来自中华文明内在历久弥新的永动力,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所阐释的一以贯之之道。

中华文明是“志于道”的文明,“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是阴阳变易背后不变的规律和法则。《周易》云:“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中华文化认为,个人、家庭乃至于国家的兴衰是由永恒和普遍的真理,也就是“道”决定的,只有依道而行才会有德。德者,得也,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内圣外王是也。万事万物只有效法天地之道,继之于善,成之乎性,躬行仁义,把握变化中的不变,才能够论阴阳如反掌,保定乾坤。在上千年的兴衰演替中,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就是由于一代又一代有志之士能够实现圣贤之道的传承,就是由于在绝大多数历史阶段,中国人民始终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把一以贯之的道统、教统、政统渗透在家国治理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圣贤教育培养圣贤君子,由圣贤君子实现圣贤政治,再由圣贤政治推广圣贤教化,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圣贤政教治理体系。

因此,从“道”出发,就能理解为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为何“没有中华5000年文明,就没有今天的中国特色,更没有今天的成功道路”。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接续了古圣先贤“志于道”的发展方向,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民胞物与”的道德观,“德本财末”的价值观,“一体之仁”的整体思维方式,继承了“选贤任能”“为政以德”的善治精神,并将这些文化积淀创造性地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伟大理论和伟大实践,在此基础上成就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图景。

(二)突出的创新性

尽管西方国家在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业已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作为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既不是因循守旧,也不是拿来主义,而是立足自身国情和历史阶段,在把握一以贯之之道的基础上,批判性地借鉴和吸收一切优秀现代化文明成果后的创造和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从古至今,变化是最大的常态,世间万物无不处在盛衰、盈虚、消长的变化中。天地之所以长久是因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圣人之所以能保持长久、盛而不衰,是因为他们能通达于天地阴阳的变化而不失其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华文化认为,治国理政中具体的方法、制度、程序、模式等都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但背后无形的道是不变的。对中国而言,创新的本质,是在把握变化背后不变的道之基础上,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之后的守正创新。如《群书治要·文子》指出:“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道,而令行为右。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变古未可非,循俗未足多。”

正是由于蕴含革故鼎新、与时偕行的文明内涵,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既不搞“全盘西化”,也不复制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道路,而是根据自身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和面临的主要矛盾,独立自主、兼收并蓄,创造性转化和运用现存有益成果。这一创造性突出体现在,中国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式现代化所取得的成就根本上来源于“两个结合”的伟大创举,是“两个结合”的成功典范。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营建,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有关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具体国情之间的智慧融合,它是中华文明创新性底蕴的完美彰显。

(三)突出的统一性

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特征,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五大特点都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特征,展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明内涵。何谓“一体”?《礼记》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是谓大同。”夫子认为,大道施行的时代,天下不是某个人、某部分利益集团的私物,天下是人民所公有的。万事万物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一体关系。这个一体的本源就是道。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从一体之道出发,君王会效法天地的生生之德,以民为本,选拔贤能治国理政。贤能政治普惠于天下,人与人之间会遵守信用、和睦相处,达到“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善治境界,这即是夫子所描述的大同社会。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于掌上。”一体不二的恻隐之心是仁德的开端,仁德是仁政的开端。古人常谓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就是因为孝子德立行修,能够由仁心产生仁政,移孝作忠,推己及人,施惠于众。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中,“一体”是整个宇宙人生的真相,是历久弥新的恒常大道。由“一体”而生发出的概念有“天人合一”“天下为公”“民贵君轻”“德主刑辅”“美美与共”“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正是因为延续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特征、承继了多民族融合的共同体意识,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倡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终克服重重阻碍,在经济社会全面落后、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情况下,通过农业技术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义务教育推行、生态环境治理、和平外交贯彻、民族区域自治等等大政方针,使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民族多元的现代化后进国家迈入了现代化先驱国的行列。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体现为人口规模巨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还体现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对外关系互利共赢,这是因为中华文明的一体之道,不仅包含了物质精神一体、君民君臣一体、社会自然一体,更包含了家国天下一体。

(四)突出的包容性

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不是排他的、孤立的现代化,而是包容的、博大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展现了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底蕴。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文明的交流日渐扩大,不同国家、民族的文明体系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世界文明百花园日渐瑰丽多姿。文明是多彩的、有价值的,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建立在不同文明平等相待、互鉴交流的基础上。各个文明应当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以人之长补己之短”,相互尊重、求同存异,超越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达到两全其美的合作共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老子曾言:“大邦者下流。”意思是说,一个真正的大国,不会自恃强大,以大欺小,故步自封,而是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上善若水,为而不恃,利而不争,以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胸襟成人达己、平治天下,所以,“江海所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自古以来,中国人坚持“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理念,注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在交流互鉴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相向而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五)突出的和平性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展现了中华文明以和为贵、兼爱非攻的文化底蕴。立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治国理念,中国自古便注重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天下的大同,主张求大同存小异、“四海之内皆兄弟”,倡导“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推崇“修文德以来之”“不战而屈人之兵”,注重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和而不同、互鉴交流,以团结谋共识,以共识求发展。大一统的悠久历史和文明内涵,促使中国不仅在国家内部强调民族团结交流、宗教和谐并存,更提倡在对外关系中与人为善、睦邻友好,以文明互鉴代替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代替文明优越。

正是由于蕴含着平等尊重、和谐统一的文明内涵,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和平、和睦、和谐的发展理念,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不仅不搞对外侵略、殖民扩张,干涉他国内政、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还坚决抵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并且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强,不断推动国际间的对话、交流、合作,努力将自身发展成果惠及全世界,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

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二重世界意义和文明价值,在于改变了传统的世界文明格局,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对西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超越,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观察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到,世界现代化具有共同的特征及普遍性规律,例如城市化、工业化、全球化、信息化等等。作为世界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式现代化吸取了西式现代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展现出了世界现代化的一般特征,遵循着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普遍规律。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具有不同于现代西方文明以及西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特点首先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现代化,而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代化;其次,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具有包括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等五个方面的显著特征;再次,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共同富裕、互利共赢等价值取向,相较西式现代化资本(选票)至上、两极分化、弱肉强食等价值追求,凸显中国式现代化在道路、制度、文化、理论等方面的巨大优势,为世界现代化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注入崭新内涵。

总而言之,中国式现代化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式现代化的独特之路,改变了现有的世界文明格局,影响了传统的东西力量对比,扭转了过去一家独大的状况,并以自身发展实践告诉全世界: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的探索和实践,打破了西方在关于现代化问题上的话语垄断,实现了对西式现代化的多重超越。

(一)共同富裕对两极分化的超越

长期以来,美欧等西方国家的现代化以资本增殖、资本逐利为驱动。在此前提下搭建的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了广泛的掠夺和剥削。过度强调私营经济的后果,是国家的公共利益被不断侵蚀,金钱至上、资本至上代替了人民至上。在此模式下,现代化进程中的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日益严重,财富和机会的不平等造成了包括阶层固化、民粹主义等一系列的社会治理难题。

与西式现代化不同,中国在推进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这一制度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为旨归,要求资源的均衡分配,注重市场调节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要求现代化发展成果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全体人民而非仅仅是部分利益群体才是社会财富的真正创造者、享有者。中国历史性地解决贫困问题、坚持缩小贫富差距、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等发展成就证明,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是对西方现代化两极分化的超越。

(二)人民至上对选票至上的超越

近代以来,多党执政下的竞争选票模式是西式现代化在政治生活尤其是民主制度方面的显著特征。在这种模式下,各政党为了上台执政、攫取利益,进而实现资本扩张,肆意操纵民主选举、加剧选举竞争。这一制度下,选票至上、一票定输赢,形式民主超越了实质民主,国家的民主选举往往沦为政治营销、权钱交易和民粹政治的舞台。在这一模式下,国家常常会选择出来擅长表演却不一定擅长治国的人才;同时,政党之间的互相倾轧、政权的频繁更迭加剧了政治功能的紊乱和社会族群的内耗,政党及其背后的局部利益超越人民整体和长远利益而存在。

与西方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在政治生活和民主制度方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选贤任能制度。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4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服务人民,从诞生之日起就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领导权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中国选贤任能政治传统的集中体现。

中国当代的选贤任能制度,沿袭自上千年贤能治国的传统。这一制度不同于西方“选票至上”的竞争选举模式,而是以选拔加选举为特点,力求通过民主集中选拔贤能治国理政,达到形式民主和实质民主的统一,进而保证政权的稳定性、干部的可靠性以及政策的延续性。在中国,选票、才干和大众的声望都只是衡量人才的部分因素。中国的领导者从基层开始走到领导岗位,往往需要几十年的考验,其领导地位的确立,不仅要通过民主选举,还要通过组织人事部门长期的考核、评估、调研等一整套干部遴选机制,领导者的晋升不仅看民意看口碑,更要看候选人是否德才兼备、清正廉洁,真正能够承担起治国安民的重任。正是因为“人民”超越“选票”而存在,中国选贤任能制度下选拔出来的执政团队都具有丰富的执政经验和治国履历,都能够冲破既得利益的阻挠,以国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归依,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领导力量。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至上是对西方选票至上的超越。

(三)协调发展对物质至上的超越

西式现代化以资本为本,在资本逐利性、扩张性的统摄下,人类劳动沦为价值增值的工具,资本家沦为人格化的资本,这种对人性的异化造成了西式现代化进程中普遍的贫富差距、人伦矛盾和道德困境。社会风气在重商主义、物质主义的影响下日渐凋敝,人性不断受到物质和欲望的侵蚀而空虚堕落。与西方不同,中国自古遵循“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理念,主张“人人皆可成尧舜”,政治的深层目的在于“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意思是说,国家在解决百姓基本生存需求的同时,更负有正己化人、举善以教的责任,庶民、富民是治国理政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教民、令百姓在思想上觉悟才是更深层次的以民为本。

反之,如果国家仅仅致力于解决人民的基本生存需要,而不能承担起教化百姓、导民向善的职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物欲的膨胀,人人趋利避害、道德滑坡,就会导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的后果。基于此,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归,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并进,尤其是在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之后,更加注重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注重人民的伦理道德教育。因此,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物质充裕的现代化,更是精神富足的现代化,它鲜明体现了中华文明德本财末、富而后教的文化底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对西式现代化中物质至上的超越。

(四)永续发展对竭泽而渔的超越

近代以来,由于西式现代化奉行物质至上、资本至上,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大行其道,由此导致的物欲膨胀、奢靡浪费,叠加资本的无限扩张和野蛮掠夺,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枯竭,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与西方不同,中华文化自古便主张“天人合一”“少私寡欲”,强调避免“竭泽而渔”“奢侈行而仁义废”,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永续发展。面对现代化进程中伴生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中国政府立足人民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坚定不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近年来,通过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遏制全社会的奢靡浪费之风,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创造了一系列的“绿色奇迹”。由此可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永续发展的现代化是对西式现代化“竭泽而渔”的超越。

(五)和平发展对强权争霸的超越

纵观西方国家的现代化之路,无论是在早期资本原始积累阶段的血腥暴力、殖民侵略,还是在今天资本扩张阶段的野蛮掠夺、肆意干涉,其所奉行的丛林法则、弱肉强食,所采取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都造成了广大发展中国家持续的动荡不安,严重限制了现代化后进国家的崛起之路。与之相反,中国自古便主张以和为贵、开放包容、美美与共,中国式现代化奉行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原则,不仅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搞殖民侵略、对外扩张,专注自身发展走出了一条和平崛起之路;更在现代化取得一定成就之后,不以大欺小、不倚强凌弱,积极参与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重塑秩序、化解分歧贡献具有现实意义的全球治理方案;同时,中国积极承担起大国责任,在基础设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反恐维和等方面帮助现代化后进国家摆脱发展困境,同世界分享发展成果。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和平发展的特征是对西式现代化强权争霸的超越。

三、拓展了现代化后进国家文明繁荣的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三重世界意义和文明价值,在于拓展了现代化后进国家文明繁荣的路径。人类社会迈入现代化道路以来,其主要理论和实践大体都是由西方国家开启的,由于西方在经济实力和话语权方面的全面碾压,以“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为代表的西方中心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拥簇。然而,对资本主义生产生活方式和民主制度的全面复刻,并没有给现代化后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带来同样的发展成果,反而因为异体移植等弊病导致了层出不穷的发展问题。与之相反,中国式现代化在吸纳西方现代化道路经验教训的同时,立足于本国国情,在独立自主、上下求索中,描绘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生动图景,为现代化后进国家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树立了典范,拓宽了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增强了欠发达地区独立自主实现现代化的信心。

(一)坚守人民至上理念

所谓“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古代很早就意识到了民众的地位和力量,洞察到了民心大如天的客观规律,将“民贵君轻,政在养民”作为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将“为政以德,施行善政”作为治国理政的根本出发点。中国共产党接续了古代“君民一体,立君为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大道,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共同富裕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而非以资本为本、以物质为本,使得中国式现代化最大限度地克服了西方两极分化、人性异化的弊端,最大程度地激发了人民的主动作为精神,最大范围地维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坚守人民至上理念,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启示。

(二)打造强有力的领导集体

近年来,在不断发生的以新冠疫情、金融危机、地缘战争为代表的“黑天鹅”事件中,东西方面对同一现代化危机的不同处理方式,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东西方治理体系的不同和治理能力的差异。西方自由民主体系下,因为危机而愈加凸显的政府的无能和文明的自私,让更多人看到西方民主不是万能的;与之相反,以选贤任能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公共危机、突发事件时更加能够以民为本、凝聚共识、务实高效。与西方竞争选票模式下产生的“选秀型”领导人相比,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贤能政治模式下产生的“作为型”领导集体表现出了更强的战略定力、格局远见和责任担当。

“为政万端,重在得人。”中国自古以来便坚持贤能治国的传统,力求通过贤能治国,克服群体的短视和非理性,从而实现真正的良政善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具有十三个方面的显著优势,正是这十三个方面的优势使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其中,第一个优势即为“坚持党的领导”的优势。换言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归根结底是中国制度和中国治理体系的成功,是强有力的贤能的领导集体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结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既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出来的伟大经验,也为其他国家打造强有力的领导集体、坚定不移迈向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宝贵参照。

(三)确保独立自主原则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坚持人民至上、共同富裕、互利共赢等价值取向,相较西式现代化资本(选票)至上、两极分化、丛林法则等价值追求,凸显了道路、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巨大优势。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够走出一条不同于西式现代化的、“四化同步”的现代化发展之路,扭转过去西强东弱的状况,就在于中国在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征程中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在这一原则指引下,中国既不搞“全盘西化”,也不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道路,而是立足自身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和面临的主要矛盾,实事求是、守正创新,在把握现代化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批判性地借鉴和吸收一切优秀现代化文明成果。如果在探索现代化的征程中不能坚持独立自主原则,从自身国情出发、从中西差异出发,就会像许多盲目复制西方模式的国家一样,不仅没有实现现代化,反而由于生搬硬套陷入经济停滞、政局动荡甚至依附于人的困境。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向全世界表明,通往现代化的道路是多元的,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唯有自主探索适合自身的现代化发展之路、把国家的命运时刻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在此基础上真正发挥后发优势、整体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从而早日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四)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自古以来,中国人立足“以和为贵”的治国理念,注重国家、民族的团结统一,“天下大同”“化干戈为玉帛”“修文德以来之”“万物并育”等理念代代相传、历久弥新。“和而不同”的悠久历史和文明内涵,促使中国在现代化发展的征程中始终秉持和平崛起的理念,走互利共赢、和平发展道路;促使中国致力于维护多边主义,倡导通过对话协商等方式解决国际社会的分歧争端。近40年来,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未发动也未卷入任何战争的大国,不仅如此,随着国力的强盛,中国逐渐成为捍卫世界和平和全球化秩序的中流砥柱。据统计,近年来,中国业已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中派出人数最多的国家。与此同时,中国从全世界共同面临的和平、发展、治理、信任四大挑战出发,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陆续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5中国式现代化的顺利开展,除了借助全球化发展的东风,也离不开长期以来稳定的国内外环境。因此,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不动摇,走共建、共享、共赢之路,是中国式现代化对现代化后进国家的重要启示。

(五)保持协调持续发展态势

“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以上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内在要求都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协调性、持续性的特点。中华文明的一体之道说明,不仅人与人、人与世界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也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个命运共同体,意味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中华文化自古便强调“天人合一”,倡导“节欲富民”,主张“格物致知”,提倡“重义轻利”“等贵贱,均贫富”,倡导人与人、人与社会(自然)、人与自身的协调统一、持续发展。协调,意味着阴阳平衡、中庸调和、不偏不倚,协调是持续的前提,持续是协调的保障。尽管经济增长在各个国家的现代化征程中都占据重要地位,但现代化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现代化更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大文明协调推进、均衡持续的现代化。五大文明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一体关系,每个领域的发展都影响着其他领域的发展进程。因此,能否妥善处理好各领域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将其统一于现代化发展的整体中来,促使其相互支撑、相互补益,是对文明智慧的巨大考验。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西方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大行其道,物欲的膨胀、无节制地资源掠夺和环境破坏,不仅使得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日趋恶化,更导致了金融危机、两极分化、地缘冲突、族群矛盾等层出不穷的现代化发展问题。而在中国,尽管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一味追求经济增长也产生了环境污染、贫富差距、区域不平衡等问题,但中国政府很快便意识到粗放型、低水准发展方式的单一性和不可持续性,迅速地进行了经济转型和结构改革。尤其是在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中,共享理念是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共享发展的核心要义在于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追求。共享发展的理念,共同富裕的目标,兼顾了效率与公平,不仅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更促进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协调发展,作为关系发展全局的重要理念,被认为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一大法宝,协调发展主张统筹兼顾、保持均势,通过“补短板、强整体、破制约,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促进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的协同配合”。

在五大发展理念的引领下,近年来,中国政府改变了过去粗放的发展方式,由追求数量转向更加追求质量,解决了一系列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群众,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尤其在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重大举措,在雾霾治理、荒漠治理、水土保持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推进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既要富强中国,也要美丽中国。中华文明的协调性底蕴使得中国式现代化走出了一条中庸平衡、可分享、可持续的长久之路。

此外,中国和西方的发展历程都表明,通往现代化的道路并不都是一帆风顺、一劳永逸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从古至今,变化是最大的常态,世间万物无不处在盛衰、盈虚、消长的变化中。半途而废、功败垂成的案例不可胜数。因此,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居安思危、怀有忧患意识,不断自我鞭策、自我革新,增强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面对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挫折和挑战,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勇气自强不息、迎难而上,保持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性。“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南北差距和发展问题都说明,现代化不是一个完成时,而是一个进行时,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要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四、指引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的第四重世界意义和文明价值,在于指引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通览世界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可知,各个国家的现代化不仅具有各自的特点和节奏,也具有寓于特殊性之中,共同的特征及规律,例如城市化、工业化、全球化、信息化等等。与此同时,各个国家除了要面临各自的发展矛盾和现代化困境,也同时面临世界现代化与文明道路中所存在的相通的问题和困境,例如人口膨胀、两极分化、资源枯竭、道德滑坡、金融危机等等。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不仅打破了关于西方的现代化神话,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实现了中华文明的迭代和延续,更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今天,为人类文明进步指引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理解文明的本质特征

有学者指出,“文明”二字,其英文“Civilization”出自“Civis”,意思是市民、公民或罗马的城市公民身份,后引申为一种相较非城市生活和蒙昧时代更为进步的社会形态。另一种说法是,“Civilization”源自拉丁语“civitas”也就是city,即城市。由此可见,在西方语境中,“文明”的重要特征是城市生活和公民身份,这两者是文明的载体也是文明进步的标志。而在中华文化中,“文明”二字,其出处上可追溯至《周易》:“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孔颖达注:“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又:“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由此可见,中华语境中的“文明”,有天地交泰,内圣外王,教化四方,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正大光明,天地人和之意。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孔子就精辟地总结了治国理政三部曲,也就是“庶之、富之、教之”。在孔子看来,做到庶民、富民只是国家治理的第一步,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要想真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还要做到“教之”,也就是以文化人、举善以教。如果在人口增长、经济富庶之后,不能做到长善救失、教化规约,就会产生资本至上、人性异化、物欲膨胀等问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对人民至上理念的坚守、对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追求,物质、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对资本至上、物质至上的超越,共同富裕对两极分化的超越等等,都体现了中华文化对“文明”本质特征的深刻认识。准确理解和把握文明的本质特征,促进五大文明协调发展,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向纵深推进,还有助于丰富世界现代化的理论内涵,为人类文明繁荣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二)尊重文明的多样性特点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伟大实践证明,现代化不是西方国家的专利和独创,“理同出于一元,道并行而不悖”,通往现代化的道路是多元的。只要符合文明发展规律和现代化发展趋势,任何国家都有权利也有能力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和国情的现代化之路。换言之,通往现代化的道路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模式,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从这个意义上讲,各个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以及其所代表的文明形态是多彩的、更是平等的,文明的平等性和多样性恰恰是文明交流互鉴、大美融合、繁荣进步的前提。因此,要想打破文明隔阂、实现文明互鉴交流、共存共荣,就要充分认识并且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特点,尊重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文明发展方式和现代化路径选择。

(三)增进文明的互鉴交流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排他的、孤立的现代化,而是包容的、博大的现代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理念,倡导以对话弥合分歧、以合作化解争端,尤其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时,面对金融危机以来民粹情绪与反全球化趋势的高涨,中国在全球治理路径的探索上,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许多消弭矛盾、化解冲突的中国方案,成为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力量。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营建,根本上来源于“两个结合”的伟大创举,是文明之间平等对话、互鉴交流的成功典范,亦是未来世界文明平等对话、交流互鉴的重要参照。面向未来,为了促进全人类现代化的实现,促进人类文明的和谐共荣,各个国家都应当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吸收和借鉴一切有益的现代化成果,“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

(四)重视文明的传承创新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奇迹,既有世界现代化的普遍特点,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它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其源源不断的智慧和养分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存在,更是一个文明的存在,一个文化共同体的存在。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如何通过继承和弘扬,将一个古老文明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激发出生机与活力;如何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新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使命。传承和创新是实现文明迭代和文明延续的重要途径,文明迭代和文明延续又是推进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证明,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史为鉴,才能开创未来。在推进现代化发展和文明延续的过程中,要重视文明的传承和创新,在反本开新、守正创新中,以古人之规矩,开今人之生面。

(五)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全世界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现代化不仅是全世界所处的共同历史进程,更是全人类所面临的共同历史任务。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国内外各种矛盾的演进和挑战危机的交织,迫切需要全人类摒弃二元对立思维、提高整体意识,通过对话合作凝聚起广泛共识,不断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提升全球治理能力。

3月15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世界意义,并立足于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要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不搞意识形态对抗。”6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民心相通、文明互鉴的基础。一直以来,中国不仅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坚定倡导者,也是积极践行者。中国在不断探索自身发展道路、改善民生福祉的同时,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倡“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加强区域及跨境区域间的交流合作,不断提高现代化成果的普惠性,以共商共建、共赢共享的方式,增进全人类共同福祉。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证明,只要全世界都能够认可和坚守全人类共同价值,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平等对话、互鉴交流、团结协作,就一定能够推进世界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就一定能够推动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就一定能够实现“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大治理想。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博士、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群书治要》传承委员会副主任,“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蕴及思想理念研究》核心成员】

1.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3年02月08日01版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年第14期。

3.习近平:《习近平在文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华社,2023年6月7日。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社,2017年10月28日。

5.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23年3月16日02版

6.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23年3月16日02版

转载文章,来源于 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重在普及知识,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转载请保留出处!

亲们,如果喜欢本站,请在PC端点击 [支持宏猫网],不花一分钱即可捐赠支持到我们,谢谢!

(1)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宏猫大哥宏猫大哥网站CEO
上一篇 2023年8月19日
下一篇 2023年8月1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建站、广告、合作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6767027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赞助联系(微信扫一扫)

20221115151338222

因为合作散伙,没空维护,现出售网站,价格便宜,需要的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