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灾后 哪些措施可以防蚊、防蝇、防鼠?

洪灾后 哪些措施可以防蚊、防蝇、防鼠?

目前,河南暴雨灾后重建正紧张进行,生产生活秩序正逐步恢复。大灾之后防大疫,除了相关部门要做好传染病疫情监测、病媒生物监测以及环境等方面的安全监测外,公众也应做好生活防疫。洪涝灾害发生后,改变了蚊子、老鼠、苍蝇等病媒生物的生存环境,更利于它们传播疾病。那么,大家应该如何做才能不让它们肆意为祸呢?上海疾控中心给出以下建议:

防蚊:防叮咬、控制孳生环境、降低成蚊密度

降雨积水增加了蚊虫孳生地,尤其是适应伊蚊的小型积水增加,雌蚊就会在积水里大量产卵,蚊虫数量会急骤上升,增加了蚊虫传播疾病的机率,可能导致乙型脑炎、登革热、疟疾等疾病的传播。

在防蚊叮咬方面,有条件的地区,临时居住处应该安装简易纱门和纱窗;尽量使用蚊帐;睡觉前点燃蚊香(有电的环境可以用电热蚊香,无电的环境只能用盘式蚊香);或在暴露皮肤处涂抹避蚊剂防止叮咬。

同时,要控制蚊虫孳生环境。当暴雨停止,因下雨造成的各种洼地和坑、沟等要及时填平,生活区域采取翻缸倒罐清除积水;对不能清除的积水投放或喷洒灭蚊幼剂杀灭蚊幼。

为了降低成蚊密度,还应组织专业队伍,在室外环境开展超低容量或热烟雾喷洒快速灭蚊,必要时室内环境进行滞留喷洒灭蚊。

防鼠:提前规划防鼠措施,活鼠死鼠都要处理

洪涝灾害发生后,鼠类总体数量急剧减少,但在高地或高坡上,密度会增加数倍以上,而且健康、灵敏、强壮和亚成年鼠比例上升。活动区域相对缩小,造成家栖鼠和野栖鼠混居,增加了鼠体外寄生虫和鼠间病原体的交换。由于褐家鼠善游泳,水灾后它的比例会增加,褐家鼠作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和钩端螺旋体的主要宿主,导致这两种疾病的发病可能性增加。

对此,上海疾控建议,提前规划防鼠措施。对于临时住处的防鼠,由于灾害期间人群活动范围小,生活和生产的用品少而简单,防鼠比较容易而且效果好。防鼠从灾害事件发生后临时住处或聚居地设点起开始规划,临时住处要整齐,禽畜圈养,杂物堆放离地,食品妥善保管,整理环境,铲除杂草。发现鼠洞要堵塞。

当大家返回家园后也应注意防鼠,返家时应注意检查所带的物品,避免夹带老鼠。返家时要彻底搞好室内和环境卫生,尽量用容器存放粮食。随后一周要注意检查有无新鲜的鼠粪和鼠洞,一旦发现,及时灭鼠和堵洞。

对于重建的房舍防鼠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当修理旧房或重新建造新居时,规划防鼠设施。如门、窗与框的空隙小于0.6厘米;地面硬化;管道和电线的穿墙孔要用水泥堵塞;禽舍和畜圈远离住宅;厕所要考虑防蝇防鼠。

在防鼠方法上,上海疾控提醒,首选器械灭鼠。用鼠笼、鼠夹、粘鼠板等器械和物理的方法捕鼠。

当鼠密度极高或人群受到鼠传疾病严重威胁的时候,则在严密的组织下,在充分宣传的前提下,室内外投放溴敌隆、溴鼠灵或氟鼠灵毒饵。晚上投放,早晨收起或用物品掩盖,晚上再投放或暴露,发现毒饵消耗,加倍补充。毒饵要有警戒色,投饵点有标记。毒饵投放由专业人员或受过培训的人员实施。卫生部门要做好中毒急救的各项准备。

老鼠死后,鼠体外寄生的革螨、恙螨、跳蚤等会脱离鼠体游离于地面。发现死鼠后,应在死鼠周边喷洒杀虫剂以杀灭蚤、螨等。

防蝇:室内外注意灭蝇、控制孳生地

洪涝灾害的发生给城市垃圾的清运造成影响,堆积的未能及时清运的垃圾会成为蝇类的孳生地。局部地区停电时间过长,存放在冰箱、冰柜里的食物会腐败变质成为蝇类孳生物。另外,洪涝灾害会造成动物死亡,未及时发现并清理也会成为蝇类孳生物。

对此,上海疾控表示,室内外要注意灭蝇,室内灭蝇应结合成蚊控制,喷洒与灭蚊相同的药物。同时在多蝇场所用毒蝇绳、灭蝇毒饵杀灭苍蝇。也可挂粘蝇带或粘蝇纸粘捕成蝇。

室外灭蝇则应在临时居住处外300米之内的室外环境,设置捕蝇笼屏障带。对粪便、临时厕所、临时生活垃圾收集点等成蝇密度高的环境,每日多次实施超低容量喷雾杀灭成蝇。

同时,要控制蝇类孳生地。对人畜粪便、临时厕所、临时生活垃圾收集点、动物尸体等各类孳生物质,撒布或喷洒灭蝇幼剂控制蝇类孳生。

洪涝灾害发生 这些疾病防控很重要

洪涝灾害发生后,由于饮水饮食卫生状况恶化、环境污染、病媒生物孳生、人群接触机会增加及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影响,容易发生各种传染病特别是肠道传染病、虫媒和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经密切接触的传染病等的增加,中国疾控中心提醒,做好以下疾病的防控工作十分重要。

肠道传染病是病原体经口侵入肠道并引起腹泻和/或其他脏器及全身性感染的一类疾病。灾区常见肠道传染病主要有细菌性痢疾、霍乱、伤寒和副伤寒、其他如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空肠弯曲菌、致病性大肠杆菌、耶尔森氏菌等细菌引起的细菌性感染性腹泻病、病毒性腹泻病(轮状病毒、杯状病毒、肠道腺病毒和星状病毒感染性腹泻),以及寄生虫腹泻病(隐孢子虫等)。其他肠道传染病还包括甲型肝炎、戊型肝炎、手足口病等。

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指在自然条件下长期存在、在野生动物间流行,并在一定条件下会感染人类的疾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比较显著,由于洪灾期间自然环境的改变,包括温度、湿度、水位及媒介生物的栖息地变化影响了病原体、传染源、传播媒介和宿主的生长繁殖和生活习性;另一方面,自然灾害发生期间灾区群众居住条件恶劣、营养不良、精神心理压抑,使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及灾区卫生防病措施被损害等均易导致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和暴发。洪灾后需要重点预防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有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血吸虫病、鼠疫、炭疽、布鲁氏菌病等。 (资料来源:中国疾控中心、上海疾控中心微信公众号)

转载文章,来源于 人民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重在普及知识,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转载请保留出处!

亲们,如果喜欢本站,请在PC端点击 [支持宏猫网],不花一分钱即可捐赠支持到我们,谢谢!

(3)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宏猫大哥宏猫大哥网站CEO
上一篇 2021年7月29日 上午9:55
下一篇 2021年7月3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建站、广告、合作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6767027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赞助联系(微信扫一扫)

20221115151338222

因为合作散伙,没空维护,现出售网站,价格便宜,需要的请联系!